新闻中心 > 要闻

在“闯”上下苦功 在“实”上见成效

——安徽省合肥市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掠影

作者:孙 峻 彭红梅 代贵红 王乃龙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4-25 星期一

    40多年前,小岗村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安徽“敢闯敢试”的风格气质不曾褪色。合肥市自2019年8月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地区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压实责任、理顺机制、夯实基础、大胆创新,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理顺机制——给试点工作以鼎力支持

    碧波、垂柳、古巷、栈桥……巢湖市建中村昶方自然村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如织的游人。昶方村是当地的传统村落,地势北高南低,下雨天雨水顺着村里9条古巷汇聚到南面大塘,当地人称这为“九龙攒珠”。由于近年来生活污水沿巷子的明沟排入水塘,古韵盎然的昶方村充斥着臭味,让村民头痛不已,更别说发展旅游了。整治排污问题迫在眉睫,但排污管道如何布置呢?600多年前的“九龙攒珠”古籍资料帮了大忙。在环境整治工作中,村里还利用档案化解了村民与承包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保障了大塘改造工程顺利开展。“档案太有用了”不仅成为村民的共识,还得到了基层干部的认可。肥西县柏堰社区利用居民户籍资料,逐户摸排登记,建立2266卷居民档案,全面记录了辖区居民户数、人数、从业情况及人口流动、外来人员暂住等情况,为疫情防控和社区治理提供了最可靠的信息保障。

    建中村和柏堰社区是合肥市的2个试点村。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在工作部署、财政支持、要素保障、责任考核等方面的鼎力支持,试点工作才扎牢了根基。

    试点建设伊始,合肥市就将试点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纳入地方党委综合考核体系,纳入乡镇和村级综合行政考核体系,纳入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五个纳入”明确了档案工作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高位推动试点工作打好了基础。

    机制顺方能事业成,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是试点工作的关键一招。合肥市委办公室把试点任务纳入“三服务”工作布局,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市委副秘书长集中精力专抓;室务会多次听取试点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共召开专题调度推进会7次,跟踪督导30余次。县级党委政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县(市)档案局加强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试点成员单位把档案工作与本单位工作同部署、同开展、同检查、同验收。乡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监督指导职能,确保人财物保障到位。试点村居负责落实试点方案,实现村级档案管理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建立月汇报、双月调度、季度督查、跟踪督导等制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考虑到试点工作开展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合肥市将试点村居档案工作列入乡镇一类公益事业项目,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针对村级档案工作无固定人员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择优选配、业务培训、岗位练兵等方式,明确专职档案员,确保档案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把实事办到实处,离不开督查监督的利器。合肥市委、市政府将试点工作纳入县(市)党委综合考核和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试点村居相应建立档案工作考核机制。柏堰社区制定社区档案工作考核细则,对贡献突出的社区干部、档案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给予表扬和激励。建中村将档案工作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和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激发档案工作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干事创业的热情。

攻坚克难——存得下来管得安全用得方便

    聚焦“收管用”这个基层档案工作一直以来的重点难点问题,合肥市试点村居积极探索,成效斐然。如果说档案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道发展必答题,那柏堰社区和建中村凭借其融入的领域之广、程度之深、效果之好,无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建立能满足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村务管理档案基本目录(清单),是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立足于准确把握民生需求,合肥市把群众对基层治理的重大关切变成档案目录清单,把乡村治理实际需要变成试点任务清单。经过探索,阳光村务(党务、财务)、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企业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综治、计生、基建等村民普遍关心的内容列入了目录清单。比如,住宅、学校、办公楼等重点项目建设资料形成的基建档案能够为重点建设项目的使用、改造、扩建提供保障。再比如,工资套改、劳动和社会保障、特困救助是群众维权的焦点,档案的凭证作用日益凸显,柏堰社区近3年就依据档案为608人办理养老保险、为82人发放高龄津贴、为55人发放计生奖励。

    存得下来还不够,还要管得安全。2个试点村加强村级档案室和村史馆建设,严格落实档案用房“三分开”和档案“八防”要求,档案室软件硬件设施均达到省级综合档案室标准。更可贵的是,2个试点村秉承务实原则,避免大拆大建、劳民伤财。柏堰社区将村部办公区和闲置用房分别改建成92平方米的村级档案室和70平方米的村史馆,既改善了保管条件,又盘活了存量集体资产。建中村则将1所废弃村小学改建成50平方米的村级档案室、80平方米的村史馆。这也是2个试点村在试点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的缩影。

    用是档案的价值所在,用得方便是试点工作的应有之义。据统计,柏堰社区和建中村自试点工作以来,分别为976人提供1217卷(件)档案查询服务、出具相关证明834份,为1035人提供1523卷(件)档案查询服务、出具相关证明903份。数字的背后是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城乡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档案服务群众堵点问题,让档案利用更加高效便捷的努力。

    在汇编惠民惠企政策文件,方便群众查询利用方面,柏堰社区公开居民养老、教育、社会综合治理等政务信息20余本,建中村汇编扶贫、民政、医保等各类惠民政策10余本。2个试点村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村、镇与档案馆三级互联互通,累计录入案卷级条目4151条,文件级目录3万余条,全文扫描13.8万余页。试点村线上线下同发力,档案服务全方位开放:线上开通档案为民服务QQ群、微信公众号、电话查询等绿色通道;线下开设档案服务窗口,实行全程代理制,实现一站式查档服务,仅柏堰社区2021年已代理服务35人。

助力发展——找准结合点做好“档案+”文章

    看,“档案+产业”如此生机勃勃:柏堰社区将已破产改制的11家村办集体企业形成的会议记录、厂房租赁合同、财务账簿等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企业档案293卷,利用这些档案盘活村集体资产,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万元,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农业大村——建中村拥有良田5000亩,农产品以无公害葡萄、水稻、玉米、小麦为主,村里主动为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提供档案服务,助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看,“档案+综治”如此高效有序:柏堰社区自2010年推进美好家园建设以来,共拆迁26个村民组1550户、征地7980亩、安置4900余人、发放征迁补偿款近2亿元,对相关村务材料进行归档前公示,消除了群众疑虑;建中村利用档案化解土地、承包、就业等合同纠纷17起,“跑信访局不如跑档案室”已成为共识。柏堰社区近年来获得各类荣誉奖牌20块,建中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扫黄打非”先进基层示范点,其中都有档案助力的“身影”。

    看,“档案+文旅”如此和谐美丽:柏堰社区坐拥2000亩柏堰湖生态公园,依据档案资料编制了生态公园建设规划,实施了安居工程;建中村努力将村史馆打造成当地的旅游“打卡地”,专门印制了村史小册子,拍摄了档案短视频,并制作二维码供村民、游客扫码阅览,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

    “档案+”给村民脸上带来了更多的笑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合肥市做好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有力。

    在完成国家档案局试点任务的同时,合肥市在县(市、区)、开发区全面铺开市级试点,目前15个试点正在有序建设。“合肥经验”吸引了全省15个地市47个省级试点村(居)前来学习,一幅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安徽画卷正在用心绘就。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25日 总第382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