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钢铁巨龙飞驰

——档案见证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世界之最”

作者:陈志理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1-16 星期一

    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帷幕,一辆辆满载思念与期盼的列车飞驰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串起万家团圆的安康景象。

    铁路不仅是千家万户的团圆路,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强劲引擎。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的民生工程,铁路在交通强国的建设中发挥着先行作用。一条条铁路如钢铁巨龙,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跃升的生动证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行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到2021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铁路覆盖全国81%的县,高铁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

    在完善路网布局的同时,铁路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奋勇争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攻克诸多世界级铁路技术难题,成功问鼎多项“世界之最”,推动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从档案中,我们能够领略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世界之最”的风采。

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首先要介绍的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大桥南岸为张家港市,北岸为南通市,是江苏省境内连接苏州市和南通市的通道,也是通锡高速公路、沪苏通铁路、通苏嘉甬高速铁路共同的过江通道。大桥于2014年3月动工建设,2019年9月实现全桥合龙,2020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1072米,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双向四线铁路。其建设意义远远超越交通设施改善的范畴,可以说,它带来的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版图的重构,在沿海铁路大通道中发挥着承南启北作用,对贯通中国东部、辐射中西部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显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采用主跨1092米的钢梁斜拉桥结构,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具有“高、大、新”的技术特点:主塔采用钻石型混凝土结构,高325米,相当于100层普通楼房的高度,为世界上最高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沉井基础体积大,主塔墩沉井平面尺寸为86.9米×58.7米,相当于12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沉井高115米,为世界上最大体积沉井基础;在大桥建设中,还采用了不少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工艺。

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

    五峰山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列车设计速度250km/h,远超已建铁路悬索桥运营速度180km/h,在我国乃至世界大跨度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里程碑意义。该项目于2015年10月动工建设,2019年12月实现全桥合龙,2020年12月铁路面通车,2021年6月30日公路面通车。它的建成对于构建苏北快速铁路网,推动苏中、苏南融合发展,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五峰山长江大桥也是世界上公路铁路车道数最多、荷载重量最大的铁路悬索桥,设计荷载总重124t/m,其中恒载101t/m、活载23t/m,设计荷载远超目前国内外大跨度公路悬索桥(30t/m左右)和国外铁路悬索桥设计荷载(小于60t/m)。大桥还是世界首座采用板桁结合新型加劲梁结构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与国外悬索桥铁路桥面多采用的纵横梁明桥面结构体系明显不同。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颇具特色。平潭海峡大桥是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位于福建省中东部海坛海峡北口,全长约16.34公里,是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它的建设,大大缩短了福清直达平潭的通行时间,同时也缩短了福建南部前往中部地区的时间,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闽台往来,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大桥所在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风暴海域之一,风大浪高,涌急岩硬,一度被称为“建桥禁区”,每年有效施工时间不到120天,波流力是常规内河桥梁的10倍以上,风蚀海蚀形成的海床裸露且“石蛋”林立,桩基础施工犹如在钢铁上钉钉子,并且需要铁路梁、公路墩、公路梁同时作业,交叉干扰大,运输通道繁忙,施工难度极大。这座规模浩大的桥梁工程总投资超过百亿,工期长达6年,为复杂海况及地质条件下建设公铁大桥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这些“世界之最”彰显了中国铁路的“硬实力”,是对铁路工作者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最好褒奖。新征程上,铁路工作者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奋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本组照片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档案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月12日 总第393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