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新时代口述档案价值探析

作者:叶锦青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2-14 星期二

    口述档案以保护或抢救历史记忆为目的,是直接通过口述形成的语言、声音或文字材料,是存于口述人大脑中的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鲜活记忆。其存在和发展既是社会记忆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件,更是对传统档案记忆属性的丰富与延伸。口述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档案资源,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档案价值而被广泛关注。探析新时代口述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有利于我们以直观再现历史、以多样展现历史、以通俗述说历史、以补白保全历史,有利于促进档案活化利用,推动口述档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史料价值: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一手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口述档案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因为它是口述人对亲闻、亲历、亲访某个历史时刻、某个重大事件或对某一事实真相的直接回忆和情景重现。

    口述人对其中的关键人物、时间节点,以及事件转折、背后隐情等的揭示、评说或感慨,都被如实地保存记录并加以整理,成为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要注意的是,口述档案既包含口述资料的绝大部分内容,又不全是口述资料本身,它是对收集、采访、摄制、记录的口述人的语言、形象、场景及有关老物件、旧笔迹、原声音等口述资料进行的有目的的整理与集中复原,是对口述建档主题的全面还原与梳理,使之更加立体真实。

    对口述档案史料价值的深度挖掘,离不开对口述人的选择和对史实与细节的深度记录。口述人在口述档案工作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他可以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知情人、参与者或当事人,也可以是长年跟踪研究特定历史事件的专业人士、在世的幸存者或生活在特定时期的市井百姓。

    要注重对口述人提供素材与内容的鉴别取舍,对口述形成的声音文字、影像资料进行具体而详细的分类,以确定收集采访的线索和范围,剥离掉与口述建档主题无关的部分。要注重对口述人提供的细节和有关情景进行反复推敲,把握好事件发展的时间脉络与逻辑关系,把握好事件发生的地理方位与乡土民俗,把握好事件演变的历史环境与现有档案的相关记录。只有对口述人提供的口述资料作具体化、细节化、生动化、资鉴化的全面过滤整理,才能充分还原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才能使口述档案的史料价值得以彰显、令人信服。

载体价值:为展现历史提供更丰富的形式

    口述档案具有特定的指向和鲜明的主题,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个关键或重大问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采访、收集和整理活动。因此,口述档案又具有载体价值,它能够以访谈演讲实录、会议录音、辩论实录、电话记录、传真留言、视频影音、在线录播等多种载体形式进行记录并复制,体现档案主题的年代感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事件时况和人物关系;能通过配合口述人提供的原始物件、文字资料、老旧照片、信件等实物场景,展现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记录方式。

    对口述档案载体价值的深度挖掘,离不开对不同载体特质作用的把握。不同载体特质能够在利用服务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以口述录音形成的口述档案,通常带有某个地方的方言口音,带有强烈的亲和力和沧桑感,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特别适合有同样经历、来自相同地区的受众;以口述录音配合文字材料形成的口述档案,所述内容清晰准确,通过随声同步的文字材料,能够解决方言障碍,使人专注于口述者的叙述,有利于快速探寻所需答案;以口述录音配以视频图像和文字的口述档案,往往画面感强,视觉冲击效果明显,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直击人的心灵,让人产生传承历史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适合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当前,物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要结合技术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口述档案的载体表现形式,统筹口述档案的主题确认、受访者实录安排和多载体资源整合制作,努力打造一批口述档案精品力作。

非遗价值: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口述档案在被发掘、收集、整理、制作之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松散的不成形的记忆概念。它隐藏在口述人的记忆里,直到有人去唤醒和记录才得以外化显现,成为珍贵的口述档案。

    口述档案采集在确定口述人和建档主题时,往往涉及许多当地的传说、民间的杂耍、乡村的民俗、濒危的语言、没落的工艺和少数民族的文字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因此,口述档案具有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的非遗价值。对这些带有浓郁特色和抢救性需求的口述资源的收集整理,能够使我们寻找到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历史时空与新时代新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对口述档案非遗价值的深度挖掘,离不开对具有独特性、典型性口述建档资源的发现抢救,离不开对非遗类口述档案的合作开发。要强化口述档案建档过程中的非遗意识,善于从单个口述档案资源中发现非遗线索,从多个口述档案资源中找到相关或相似非遗佐证信息,特别是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和乡风民俗艺人进行口述建档时,要做好前期摸底调查,做好现场实地考察及线索逐一摸排。

    要加强非遗类口述档案的开发与合作,通过开办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申报非遗口述档案建设项目,设立非遗口述档案资源抢救与保护中心,并积极与国际档案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非遗口述档案的研究合作,招募非遗口述档案志愿者和专业人才,运用数码和多媒体技术,建立非遗传承人图谱声像、非遗口述历史档案库,为重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推广宣介、打造品牌特色、服务地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口述档案价值作用。

拾遗价值:为填补历史空白提供实证

    “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抗战史学习研究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档案工作者做好口述档案工作的嘱托。口述档案作为记录和还原历史记忆的重要基石,有助于填补历史空白,有助于从不同角度鉴别与考证现有历史文献真伪,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和研究领域。重视口述档案的拾遗价值,能使我们获得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诸多原生态信息,不断充实和拓宽国家档案资源库。

    对口述档案拾遗价值的深度挖掘,离不开对口述档案学科界定及工作规范的进一步明确,离不开对口述人和口述记录内容翔实的考证核对,也离不开对口述档案从理论研究到工作实践的探索与总结。

    要在思想认识上把从事口述档案作为一项崇高的为人类历史补白的事业来做,并从学术范式上真正把口述档案研究列入大档案学科范畴,使之与传统档案学业务充分融合,形成口述档案从采制提纲、记录收集到制作整理、研究利用等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规范。要从口述档案兼具学术性和社会性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口述访谈环节,通过全面征集并筛选主题、核定口述人、组织访谈提纲、开展实地访谈,对口述记录内容及涉及信息、物件等进行考证注释,最后请口述人完整确认所记录的采访内容,确保口述档案的高质量,为后续的跨学科历史考证和史料补白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遵循存真求实原则,推进口述档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填补历史空白、弥补历史断层、拾遗历史遗存、充实历史档案等作为常态化的研究方向,组织存疑项目攻关,坚持去伪存真,为维护国家历史尊严、捍卫国家利益、保护集体和个人权益提供支撑信证,填补历史空白,切实为子孙后代留下真实完整的史料信息。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2月9日 总第394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