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档案弥合文化鸿沟

——国际档案理事会罗马年会回顾之三

作者:姚立颖 编译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4-03 星期一

    在“档案弥合文化鸿沟”(Archives 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这一子主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档案专业人士展示并讨论了档案在弥合国家、城市、社群、原住民、边缘化群体等多种文化鸿沟中的作用。会议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文件和档案,如何在不同社群的具体需求与统一的文件和档案管理方法之间取得平衡,技术标准对弥合鸿沟有何作用,如何利用不同文化背景档案机构和专业人士的经验来缩小教育、数字或技术差距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充分地展示“档案弥合文化鸿沟”这一主题,与会发言者通过7个不同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

    议题一:国家、社群与档案

    此议题的关键点在于增强社群间的合作和参与,注重发挥国家档案机构在推动濒危语言和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中的倡议作用。

    会议发言者首先介绍了挪威国家档案馆对萨米档案的保护、整理和数字化存档。萨米人是生活在北欧地区(主要是芬兰、瑞典、挪威、俄罗斯)的原住民,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萨米档案对于北欧历史真相的揭露和记忆重述具有重要价值。挪威国家档案馆的专家表示,萨米档案是挪威国家档案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国家机构与萨米原住民之间的独特合作。

    第二项发言重点围绕“意大利原住民档案”展开。这是悉尼科技大学Monica Galassi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在遍历文化知识范式的过程中,第一层次的复杂性来自语言。但一种共同的殖民语言并不是原住民和后来定居者之间相互理解的良方,相反,理解应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共同努力。考虑到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理解的复杂性,研究者希望通过开辟一个以原住民的声音和意愿为中心的跨国对话空间,利用意大利境内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的相关档案文件,促进互惠合作研究。

    议题二:档案馆在建立联系与弥合鸿沟中的创新举措

    此议题探讨了不同社群的需求,尤其关注移民等社群的需求。此外,发言者呼吁档案工作人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巴塞罗那城市档案馆针对不同年龄段及在传统目标受众中代表性不足的社会群体(如,女性移民、中小学生等)开展了3个宣传项目。专家组希望了解,能否通过宣传教育弥合其文化鸿沟。如,开展“以女性之声”(With a woman’s voice)工作坊,聚焦女性与家庭,女性与工作,女性、文化与娱乐,女性摄影家4个主题,促进女性移民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帮助建立过去与当下的对话,强调女性的历史作用这一性别观。在其他项目中,专家组创建播客,内容涉及馆藏重要档案、城市庆典活动等,增进公众对城市历史的了解;让学生自主制作巴塞罗那6个区的旅行指南,并在其中添加相关馆藏档案二维码,激发学生利用文献遗产的兴趣。

    针对气候变化给拉丁美洲现存档案带来的潜在风险,专家组表示,将继续分享研究进程,促使更多拉丁美洲档案工作人员在规划内部档案任务时认识到气候变化因素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制定多国应对措施减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对于档案有何影响这一问题,利物浦大学的发言者提出了一种渐进式方法,即依次明确档案馆位置、城市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威胁、馆藏档案内容和价值、建筑条件和保管环境、是否制定针对文件保存的应急方案等问题。

    议题三:殖民主义与档案

    此议题围绕殖民主义背景下离散档案(displaced archives)的获取和利用展开讨论,致力解决档案失衡问题,促成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

    津巴布韦哈拉雷理工学院的Amos Bishi认为,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加,档案所反映的内容与服务社群之间的不一致性不断凸显。长期以来,津巴布韦国家档案馆存在殖民档案失衡问题,篡改后的本土回忆为殖民记忆的不断强化服务,表现为精英主义、部落主义、种族主义等。从殖民时期继承下来的非洲档案机构带有外国至上主义的烙印,但对原住民几乎一无所知。原始的非洲记忆需要依靠各类离散档案来复活,津巴布韦国家档案馆正努力建立囊括全国各个部落的民主档案馆藏。面对档案收集失衡问题,研究者建议,重新设置档案管理流程,通过开展口述史访谈和社群参与式存档等方式反映原住民的情况,并根据语言的多样性解决可及性问题。

    针对马普切历史去殖民化问题,专家组开展了“跨文化对话地图”(Mapping Intercultural Conversations)这一跨学科合作项目,利用数字资源呈现20世纪初智利3位重要的马普切人的故事。

    议题四:社群档案与边缘化群体

    此议题围绕世界各地社群档案的比较研究展开。各国发言者概述了进行国际范围内比较研究的目的,以及他们为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社群档案而制定的框架,以了解社群档案在不同社会和档案背景下的发展、表现和面临的挑战。发言者介绍了英国、波兰、巴西等国家社群档案的出现和发展,以及通过这些档案得以呈现的不同社群故事,并分析了专业遗产工作者和档案部门的关系,各国产生社群档案不同的政治、法律和社会背景,以及社群档案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波兰尼古拉·哥白尼大学发言者报告了一项横跨三大洲的社群档案比较研究,认为“社群档案”(Community Archive)的定义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由特定团体或社群所产生或保留的档案和其他遗产,这一术语的使用考虑到了社群活动的广泛性、歧义与局限性。社群档案包括在非专业人士参与下收集的档案材料,这些非专业人士通常代表边缘化的社群,有利于建立多样化和不同区域的社群档案。

    议题五: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档案馆以弥合文化鸿沟

    此议题提出若干倡议,重点是搭建文化和教育的桥梁,使档案更贴近用户,提高档案在青年一代、本土社群和公众中的吸引力。

    发言者介绍了西西里亚档案馆和巴勒莫国家档案馆(Soprintendenza archivistica della Sicilia-Archivio di Stato di Palermo,SAAS-SIPA)联合开展的档案门户项目(Archives Gateway project),这一项目通过连接国家档案馆与不同目标社群所处城市,及其独特的文化、社会和公民需求,致力于拉近巴勒莫国家档案馆与该市多元文化社群的距离。

    奥纳西斯图书馆与地图遗产档案馆通过利用档案资料、旧地图等一手资料开展历史研究,了解过去制图技艺,推出基于制图遗产的创新性数字化项目等措施,鼓励下一代通过先进技术和新兴数字工具积极了解和学习希腊的文化财富。但研究者同时指出,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运用数字方式重新解释历史材料,提升其教育效益等。

    议题六:专业培训中的文化鸿沟

    此议题讨论了档案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关键问题,重点是加强能力建设、更新知识、缩小代际差距。

    Esther Olembe博士等介绍了喀麦隆文件与档案领域专业人员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提出通过制定国家档案培训和适应机制的方式弥补专业人员间的鸿沟,并介绍具体操作方法,即明确个人、组织和系统层面所需的能力,对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发现差距,确定优先采取的行动。

    发言者对Ticha网站(https://ticha.haverford.edu)进行了介绍。该网站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墨西哥殖民时期用原住民语言萨波特克语撰写的手稿,并致力于探索利用数字学术服务,帮助原住民社群成员发现全球不同地区的馆藏档案文本,促进其独特语言的复兴。

    议题七:连接社会与人权战略的档案

    此议题对过去数十年实施的重要人权战略进行了分析。

    来自加拿大国家真相与和解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的发言者指出,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儿童无名墓地的发现再次引发人权话题的讨论。原住民和移民社群都在努力还原历史,而社会记忆的价值开始超越社群本身。结合档案库的文献记录以及社群对于原住民寄宿学校的了解,可以加深人们对殖民历史的理解,为非殖民化社会提供解释论据。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发言者认为,澳大利亚《儿童时期家庭外护理文件管理终身权利章程》(The Charter of Lifelong Rights in Childhood Recordkeeping in Out of Home Care)重新定义了“文件管理”(recordkeeping)。此项以儿童为中心的文件管理工作已成为人权背景下儿童权利保护的推动者。正如2017年澳大利亚儿童性虐待调查皇家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Sexual Abuse)所言:“良好的文件和文件管理是实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众多儿童权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建和管理准确、详细的文件对维护儿童的身份、国籍、姓名和家庭关系至关重要。良好的文件和文件管理能保护儿童免受一切形式上身体、精神伤害和性虐待的权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4月3日 总第396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