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档案服务实现“六级联动”

作者:苏 博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6-08 星期四

    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胶州湾畔的西后楼社区,居民用手机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拿到所需的档案资料证明。这是30多公里外的青岛市档案馆通过安全可靠的政务专网传输而来。以前办理这项业务,往返需要一天时间。这项功能的实现,得益于城阳区建成的“六级联动”档案查询网络。网络涵盖“国家、省、市、区、街道、社区”6个层级,实现了档案查询利用“网上办、掌上办”,建成了“网上申请、远程办理、就近取档”的档案服务机制。

    近年来,城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扎实开展乡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服务形式,充分发挥档案赋能乡村治理、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档案信息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新方案。今年2月,山东省档案馆在城阳区召开全省档案馆长座谈会暨档案信息化“六级联动”推进会,推广城阳区的经验做法。

结合实际谋创新,多措并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工作

    城阳区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将档案查阅纳入乡村公共服务,按照《乡镇档案工作办法》《“十四五”山东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要求,制发《城阳区加强社区档案工作方案》,在全区全部8个街道开展档案业务建设,推进“街道、社区(村)规范化档案室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村)档案信息化水平,200余个社区配备档案管理软件,将档案查阅服务纳入乡村公共服务事项,推进档案工作与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同时,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在先行先试的21个服务平台、服务专区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工作中,充分依托国家和省级基础查询利用平台,畅通政务网和互联网两类网络,设立区、街道、社区(村)3级服务场所,打造档案利用、资料阅览、政策咨询、服务体验4项功能完备的服务场所,按照标识、资料、功能、管理、流程实现“五个统一”建设标准,以标准化工作模式确保试点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城阳区不断做好服务延伸,积极打造“六级联动”查阅利用体系,扎实推进互联网和移动端查询利用服务,在区档案馆设立档案查询平台,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区政府重点涉农部门、各街道、试点社区设立档案查询专区,并将服务场所接入档案查询利用平台,实现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形成了以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档案查询利用网络为基础,融入国家、省、市三级档案查阅体系,打造了“网上申请、远程办理、就近取档”的“六级联动”档案查阅利用体系。在基层社区便能够向全省接入平台的170余家综合档案馆、高校档案馆发起查档请求,也可通过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把请求传输到全国各地。

把握重点谋发展,构建档案服务工作新格局

    城阳区科学规划,把区档案馆、区政府重点涉农部门、区内8个街道及8个试点社区服务场所接入山东省档案查询利用平台,建设以城阳区档案馆为区级档案查阅服务平台,以街道、社区(村)为服务专区的“平台+专区”馆网联动系统。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在为群众补办证明材料、解决涉农资金补助、为知识青年提供政策依据等方面提供档案资料600余件,解决了大量问题,受到群众好评。

    根据“五统一”原则,城阳区大力开展“文档+互动”服务场所建设,在档案服务场所完善平台及专区标识,敷设政务网、互联网网络端口40余个,配备电脑50余台、打印机20余台,按照统一标准配备申请表格、办事指南、便民服务手册等文件资料。群众在街道和社区可以使用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利用、资料阅览、政策咨询、服务体验”等功能模块,体会到档案信息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便捷。在满足群众便捷查档的同时,城阳区还积极为群众提供区情介绍、政务公开、办事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民生优先、资政育人的价值导向。工作推进过程中,共制作相关标识牌、流程牌100余块,印刷发放明白纸、服务手册2000余张,充分利用“青岛城阳发布”、“城阳档案”微信公众号向群众广泛推介“档案信息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工作,提高了市民的知晓率。

    筑牢“制度+督查”安全守护屏障是城阳区不断深化档案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档案信息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纳入城阳区委“政令畅通”专项考核后,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压实,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切实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健全档案服务延伸安全责任制,对档案利用范围、服务流程、安全保密等进行详细界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业务规范30余项,并定期开展安全专项检查督查,确保平台及专区档案远程查阅利用服务规范运行。平台建成后,区档案馆共组织全网大规模业务演练8次,区级档案查询平台和区政府涉农部门、各街道、社区(村)查询专区全员参与,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开展“理论+实操”业务培训是加强乡村档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城阳区累计为500余人提供培训。培训注重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员熟练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明确申请受理、检索查询、材料传输、身份审核、盖章交付等全流程工作要求,并重点强化安全保密教育、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要求。此外,城阳区档案馆还建立了“档案服务延伸”工作群,及时开展业务指导和工作督促,不断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开发资源促振兴,档案服务经济社会效益凸显

    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的重大历史课题。城阳区利用农业档案资源,依托袁隆平院士青岛团队,打造万亩国家级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现代化示范综合体;开发利用海洋档案资源,促进精品渔业蓬勃发展,创建了青岛市首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水产品“胶州湾蛤蜊”,有力服务农业转型升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村稳,天下安。城阳区在库区移民安置、棚户区改造等区重点工程中,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独特作用,为农业农村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亚洲最大的人造坝筑平原水库——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位于城阳区内,棘洪滩街道在开展库区移民村帮扶工程中,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助力,帮助库区移民和占地的6个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50余万元;河套街道利用民房签约档案1.2万余件,为居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材料,为顺利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村乡愁是农村的魂,是游子的根。城阳区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开发红色旅游景点,编写镇志、村志,为地域历史文化传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1世纪初,城阳区相关部门通过查询利用200余件档案,帮助毛公山风景区顺利成为红色旅游风景区,并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当地文化传承、红色旅游、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城阳区棘洪滩街道、西后楼社区依托当地档案资料编写地方志,出版了《棘洪滩镇志》《西后楼村志》,记录了城阳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真实历史。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6月8日 总第399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