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思政花开别样“红”

——青岛大学用“活”红色档案资源为“立德树人”添砖加瓦

作者:马林刚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1-17 星期三

    青岛大学以城市名字命名,与青岛城市相伴而生、血脉相连、同频共振。历史上的青岛大学,群贤毕至、大师云集。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沈从文等一批蜚声学界的大家在这里传道授业,开国元勋罗荣桓、著名诗人臧克家等曾在这里求学问道。这些名人名家不仅留下了传诵后世的文坛佳话,也奠定了这所大学的文化底蕴。10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持“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绘就了一幅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恢弘画卷,产生了众多名人、故事和历史档案,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丰厚滋养。

    为使红色档案资源“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学校结合主题教育,深入推进红色档案资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激励学生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搭建“3+N”展览矩阵,让红色档案“立起来”

    多年来,学校坚持把参观“3+N”红色档案展览馆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毕业生离校“最后一课”,并常态化举办各类纪念活动,覆盖学生4.2万余人。

    “3”是校史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三馆联动、互为补充,全景展示学校的办学源头、文化积淀和历史发展脉络。“N”是基于不同学科而设立的展览分馆平台,如“医学发展史馆”“人体生命科学馆”“师范学院院史馆”“纺织博物馆”“非遗美学馆”等。其中,“医学发展史馆”是对师生进行校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场所。“人体生命科学馆”集中陈列胚胎学标本,人体的大体解剖、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标准及病理学标本260余件,是对学生进行医学科普和红十字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医学发展史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于2020年获批“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成为传承爱国爱党、敬业奉献、严谨治学、克难奋进精神的思想教育基地。“师范学院院史馆”展示了一代代师范学子薪火相传、砥砺奋进,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共同谱写师范学院灿烂华章的历史故事。“纺织博物馆”展示了青岛大学纺织学科和青岛纺织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非遗美学馆”立足于传承非遗文化,致力于打造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基地,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做到崇德尚美。

构建“红色档案+思政课程+红色筑梦之旅”思政课堂新模式,让红色档案“活起来”

    为避免思政教育流于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说理,让红色基因“进课堂”“进头脑”“进全员”,学校积极探索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让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成为“大学课堂”,让文物史料、文物遗迹、名人故事成为“生动教材”。开设红色融合课程300个班次,覆盖全体学生。建成沈福彭纪念碑、文化名人广场、文化名人餐厅、张嗣瀛院士雕像等15处红色教育基地,将讲授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影音式教学等结合起来,开展《万人同上校史校情一堂课》《家国梦想连》《百年荣光,青大担当,英模人物绘画展》《青岛大学省派第一书记连环画展暨艺术党课》等系列主题思政课,让学生真切感受红色情怀,接受思想洗礼。

    沂蒙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许多如“沂蒙红嫂”“沂蒙人家”等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学校将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与弘扬沂蒙精神深度融合,开展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1000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行走1万余公里,足迹遍布泗水县161个村庄,为142位参战老兵建立红色档案,举办“庆祝建党百年,传承红色精神——沂蒙老区百位泗水参战老兵漫画展”。开通12个红色资源微信公众号、红色资源云展馆等。在学习强国平台、“青大思政大课堂”微信公众号推送学生作品2900篇。吸引学生参与红色档案编研工作,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红色故事中汲取赓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突出“沉浸式体验+文化浸润”,让红色档案“动起来”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跨越百年的大学,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独特的红色基因。学校依托旅游与地理学院成立了校史校情红色讲解队,由近百位学生担任讲解员,坚持每年举办一系列“游园”“游校”活动,结合科技手段,带动全校学生对校园标志性建筑、文物设施、教学楼、植物园的历史都做到心中有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讲解中,融入青岛大学历史上的红色故事,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学校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

学生自拍自演舞台剧《沈福彭》 胡凯翔 摄

    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巡讲团,开展“百名团员青年讲百年党史”活动,学生深入教室、宿舍开展巡讲168场,覆盖团员青年2.2万余人次。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浮山书院”“民俗学社”“国学研究院”等平台,积极弘扬齐鲁文化。举办各具特色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经典诵读、“周五之夜”、史料研读、档案展览等。鼓励学生协同创作,推出“青岛红色追寻”系列纪录片,学生们自编自导了大型舞台剧《沈福彭》,生动展示了沈福彭教授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感人事迹。组织近千名学生参与原创歌剧《韩信》《孔子》《敦煌之恋》展演,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累计巡演10余场。

    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中,红色档案文化正为这所百年老校提供着丰厚的滋养。几年来,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比例不断提高,“七彩公益云”“外事帮”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相继成立,志愿服务超6万人次。其中,“外事帮”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授予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先进典型。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里扬帆起航,放飞人生梦想,如主动参加援鄂医疗队、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的医学博士梁坤,扎根雪域高原、奔走在援藏脱贫第一线的“最美支边人”梁楠郁,“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张孝田……另外,每年有万余名志愿者参与青岛马拉松、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等重大活动,“七海公益云支教”民族团结实践团入选全国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在传道树人的路上,青岛大学将持续用好红色档案资源,弘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不断用好“大思政”育人的源头活水,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铸魂育人实效,让思政之花绽放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月15日 总第4086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