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劳模专题

温暖他人的一生

——记全国劳模马文敏

作者:张鹏

来源:北京市档案馆

2014-05-30 星期五

  

马文敏

    马文敏,当年那个胸前挂着市级劳模和全国劳模奖章、梳着两条粗辫子、笑得灿烂的年轻姑娘,今年已经79岁了。在北京安度晚年的她,说起当年依然神采奕奕,思路敏捷。

穷孩子早立业

    马文敏1935年出生于天津市,在她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家里穷得四口人就两床被子。10岁的马文敏就开始打短工,给人家剥豆、洗碗、洗衣服等等贴补家用。新中国成立后马文敏参加工作在天津市纺织六厂。

    和全国人民一样,马文敏把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每天有使不完的力气。有一次一组的人因故没来。为了不影响生产,她主动要求再多开一部纺车。在几部纺车之间不停地来回走动,中午饭也没吃,等下午打铃下班,来人了,她已经累倒了。把棉花纺成纱,一般要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主要工序。马文敏负责纺粗纱,有手指粗细。她爱琢磨,怎么能高质量、高产,她都精心钻研。她们成立了“好同志”班组,自己定时安排提前做,交班一定让下一班的同志满意。马文敏是个急脾气,用她的话:“干就比别人好。要不不干,要干就干好。”

    她活泼、喜欢文艺、爱好体育。那时候开会之前都先演节目,就像是活报剧,宣传党的政策。她积极参加组织排练,并担任主要的演员,她排的节目大伙特别爱看。她平时自己省吃俭用,经常拿出工资来资助有困难的同事,下了班还要去拜访,谁家有困难、有病号,就去帮助买东西,照顾生病的群众。谁家小孩交不起学费她伸出援助之手。马文敏20岁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21岁参加全国群英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关于爱情、家庭

    年轻时马文敏曾有一个恋人,但组织上觉得那个人出身不好,和劳模不太相配就分手了。后来组织上她介绍了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转业 军人,是 党员,之后两人结了婚。爱人老阎在协和 医院工作, 给院长开车。马文敏也随爱人调入北京,在京棉二厂工作,她和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纺织行业赫赫有名的“三姐妹”优秀集体如陈素芝等是同事和好朋友,两人开劳模大会经常住一个房间。

    经历过战争磨难,老阎身体不太好,结婚三年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两个女儿,一个1岁多,一个7个月。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还要上夜班,日子可想而知。女儿说:“我妈那时候夏天只要一下大雨,甭管多晚,扔下两个孩子的就往车间跑,去堵水,因为车间地势低,一下大雨总会往里灌水。机器怕淹,那个时代机器对于工人来说就是如同生命。”

    1976年唐山大地,别人家都有壮劳力盖地震棚,但马文敏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势单力薄。后来有人劝马文敏再走一步,这样她经历了第二次婚姻,也是一名军人,比马文敏大15岁,用她的话说人挺老实,挺好。后来马大妈的二女也都成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劳模的传统有了继承。

退休之后织袜子

    退休以后,马文敏除了在社区治安执勤,是“小脚侦缉队”成员,其余大部分时间用来织毛线袜子。有一次让女婿开车带着她给青年路敬老院送了50双毛线袜子,这50双毛袜子她织了近一年的时间。说起来,门口的所有老太太都穿过大妈织的袜子。有的见了面对马大妈说:“我穿上你的袜子了,冬天脚都没裂。”有的说:“你给我的袜子真好看呀,我都舍不得穿。”大妈回答说:“嗨,干嘛不舍得穿呀,赶明儿我再给你织。”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语,回绕在社区里。马文敏常说:“我现在特别知足,组织上对我们老劳模也特别关心,家庭和睦孩子们也都很孝顺。唯一不足的是年岁大了,身体不太好。身体好的话我会织更多的袜子,送给需要的人!”

 
 
责任编辑:刘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