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档案馆

拼搏着进取着创新着

——湖北省十堰市档案馆采访见闻

作者:本报记者 秦海庆 特约记者 杨爱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5-10-22 星期四

十堰市档案馆 本报记者 秦海庆 摄

    湖北省第一个市州级功能完善、符合标准的现代化档案馆,第一个通过新标准验收的国家一级档案馆,第一个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这3个“第一”让其在2014年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成为“行业榜样”,荣获了“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优秀档案馆”“市党建先进单位”,同时,该馆也是全省唯一一家连续3年获得档案工作绩效考核优秀的单位。这就是湖北省十堰市档案馆,创造出这些业绩的就是满怀激情的湖北省十堰市兰台人。

    十堰,位于武当山麓、汉水之滨,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秀丽的群山怀抱之中。十堰,牵手秦岭巴山,交汇鄂豫陕渝,厚重包容的山水禀赋和奉献担当的城市精神,使这片土地孕育出无穷的激情与魅力。“全国特色、全省前列、区域引领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一直为此拼搏着、进取着、创新着。”十堰市档案局馆长欧阳立说。

打造新平台 一心为百姓

    十堰市档案馆旧馆建于1987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库房面积600平方米,保存各种档案资料12万卷,当时市直单位30万卷到期档案进馆困难,22家市属破产企业的10万卷档案也急待“安置”,库房容量严重不足,“五位一体”功能作用无法实现。欧阳立介绍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档案馆新馆总投资4100万元,于2012年9月13日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10350平方米,并向社会全面开放。新馆设置有对外查询服务和安防监控功能区,档案陈列展览和音视频播放功能区,档案网络管理、档案技术处理和档案数字化加工功能区,行政办公功能区,档案培训和学术报告功能区,档案保管和档案保障设备功能区。档案安全防护与各项功能设施设备符合国家标准。新馆这个新‘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为老百姓服务的空间。”

    欧阳立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现在我们馆藏档案共300个全宗32万卷(册)。建立了婚姻、社保、移民、知青、房屋产权、食品卫生等31种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源库,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馆藏体系。近3年来,市档案馆累计接待查阅1.7万余人次,调阅档案2.7万余卷次、资料7920册,出具证明1.85余万份。为老百姓服务的空间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利用新馆功能,充分发挥档案的宣传教育作用,市档案馆还精心打造出1个固定主题展和2个专题展,展厅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并设有多媒体视听室。面积500平方米、项目投资108万元的固定展厅,以“十堰记忆”为主题,通过档案资料生动地反映出了十堰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貌;专题展厅先后成功举办了“沧桑巨变看十堰”“永远的雷锋”“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等展览,深受市民喜爱和好评。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说:“作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馆藏档案和各类专题展览,让中小学生通过看视频、听讲解和实际操作,零距离接触档案,了解档案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在档案文化中轻松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年接待量达到1.5万余人次。”

推进数字化 奋力勇向前

    档案数字化程度的高低,从某种角度看,它已成为了档案馆全面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欧阳立说:“我们今年提出以‘档案数字化转型年’活动实施为契机,逐步实现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档案管理利用信息化,为全面建成数字档案馆(室)打下坚实基础。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市档案馆在2015年全部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架构,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并争取在全省率先通过数字档案馆功能评估验收;向各县、市、区档案馆下达2015年完成80万以上幅面的数字化扫描基本任务,并向100万幅面目标冲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馆藏全部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其他市直正县级单位、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二级单位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室藏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

    动力源自目标。欧阳立接着说道:“目前我们已基本形成了以档案信息网、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网、内部局域网和档案原文数据库、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为支撑的‘三网三库’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框架。档案数据库初具规模,档案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抢救碑刻文 责任记在心

    摩崖碑刻,即含有文字或图像内容的雕刻,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以其历史文化特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不可再生性。

    欧阳立向记者介绍道:“武当山石刻碑文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由于大多裸存野外,长期受到各种自然力等因素的破坏,使许多石刻碑文历史档案都难以保持其原状。据统计,武当山现存的1300通石刻碑文中,有1100余通石刻现状不容乐观,670通石刻碑文风化残缺严重,部分文字出现脱落,近200通石刻碑文字迹荡然无存。针对这种情况,我局于2013年6月正式立项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石刻碑文档案资源整合及公共服务利用课题研究》,旨在立足武当山现存各类珍贵碑刻档案现状,从真实再现碑刻档案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升珍贵历史记录保护,实现石刻碑文档案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这既是填补档案馆对文物档案资源的空白,也是与文物、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开展档案保护和利用研究的尝试,是整合档案资源的创新手段,这项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档案工作的高度关注。两年多来,我们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50万元,购买了项目所需的仿真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设施设备,确保了课题顺利实施。目前,该项目的各项课题工作已基本结束,初步建成了武当山石刻碑文档案数据库,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全部武当山碑刻电子档案,为武当山石刻碑文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欧阳立对记者说道:“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满怀激情地去做,特别是我们档案工作,不但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心中装着责任,只有不断地拼搏、进取和创新,才能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看到别样的风景。”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10月26日 总第282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