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殖民印记的宜昌商埠邮票

作者:特邀撰稿人 程锡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20 星期五

    清代晚期,外国列强先后在上海、汉口、烟台、重庆、南京等11座城市发行过商埠邮票。被列强深度染指的宜昌,成为继汉口之后湖北第二座发行商埠邮票的城市。英国侵略者为攫取在华利益,以“宜昌书信馆”名义发行的商埠邮票,其设计之独特、印制之精美,实属中国商埠邮票中的上品。然而,这种商埠邮票也见证了英国侵略者对宜昌自然资源的深度了解及妄图长期霸占的勃勃野心。

宜昌开埠 邮务日增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为川鄂咽喉、西南门户,自古就是通往中国腹地的水陆交通要冲和通信枢纽。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宜昌被强令开埠通商,并于次年4月设立海关。很快,英国派人在觊觎已久的宜昌开设了领事馆,甚至打算在城外滨江一带设立租界,但因商谈租金时中英双方出价悬殊而久拖未决。1880年7月,英国驻宜昌领事正式照会清政府,宣布放弃在宜昌设立租界的计划。租界虽未建立,但城外江边的这块荒地,还是吸引了不少外国人的目光,他们在这里开办洋行、码头、货栈、教堂、学校,此处逐渐成为洋房鳞次栉比的洋人聚居地。

    据史料记载,宜昌开埠不久,就有日本和欧美的9个国家尝试进占宜昌市场,此后7年间货运量增加了近3倍。其中,有据可查的驶入宜昌的外国商船就有38艘,英国15艘,日本、美国各8艘,法国、德国、意大利、智利分别有2艘或1艘。外国的商船运来本国生产的棉纱、布匹、烟、酒、医药、日用百货以及五金、化工、建材等工业品。同时,他们收购外运猪鬃、牛羊皮、药材、生漆、桐油、皮油、茶叶、棉花、生丝、木耳、香菌等土特产。除了这些普通商品,许多洋行还大量贩运鸦片,参与军火走私。此外,列强以“保护本国侨民和商船安全”为借口,派军舰游弋宜昌江面,耀武扬威。从1899年起的30多年间,英、德、日、美等国驶入宜昌及闯进川江的军舰,仅记录有舰名的就超过20艘。随着宜昌市场的打开和列强势力的渗透,来自英、美、法、意、比等国的领事人员、洋行商人、职员、船员、传教士、士兵逐渐增多,他们与各地的通信联系日益频繁。但1883年设在宜昌海关的邮局只兼办本地的公共邮递事务,条件有限,渐渐不能满足各国侨民通信、通邮的需要,特别是各商埠之间走私、牟利的需要。因此,列强急需在宜昌开办自己的邮局,以便从事不受清政府管辖的非法邮务活动。

洋人逐利 擅开邮局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践踏中国主权,擅设邮局、办理邮政业务已不鲜见。其中,列强最早在中国开设的国家级邮局是英国在上海开设的“大英书信馆”。随后,法、美、日、德纷起效尤,而以日本为最多,在华开设邮局竟达66处,这些邮局统称“客邮”。“客邮”的设立,既没有任何条约依据,也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准许,是列强在中国有利可图的地方随意开设的。“客邮”不仅收寄本国侨民信函,也接收华人邮件,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客邮”搜集情报、投机倒把、走私贩毒,使其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之一。

    多国列强在华设立“客邮”后仍嫌不够,又在许多商埠设立地方书信馆,办理当地的邮政事务。列强在我国最早设立的地方书信馆也在上海,以后各商埠相继效仿。在宜昌的英国人当然“不甘落后”,特别是在重庆信局宜昌分局开业的刺激下,创办“宜昌书信馆”一事很快就被提上日程。

    清末,位于宜昌商埠区域的码头及附近的洋楼。湖北省宜昌市档案馆藏

    1893年11月,位于重庆的英国“利川公司”经理立德乐为满足当地侨民的通信需求,在英国驻重庆领事的支持下,借鉴上海、汉口等地的做法,成立了一家名为“重庆信局”的私营书信馆,并在长江沿岸的宜昌、汉口和上海各埠分别设立了分局或代理处。12月,重庆信局发行了第1版邮票,次年又分两次发行了第2版邮票和第3版邮票,以及一种图案新颖的邮资明信片。据记载,当时重庆信局宜昌分局因为要定期通过利川公司所雇佣的川江民船,中转并少量收寄往来宜渝间的外侨邮件,所以也在宜昌当地销售各种面值的重庆信局第1版邮票。这些邮票的销路很好,让在宜昌的外国侨民分外眼红。于是,他们从1894年上半年开始聚会商议,决定自办邮政并发行邮票,拟将售卖邮票收入的盈余,充作发展本地公共事业的经费,用以改造商埠内的道路及建造公共体育场等。这一倡议,不仅得到了侨民们的热烈拥护,还得到了英国驻宜昌领事卫察理的赞同。

    1894年6月,宜昌的侨民们为自办邮政之事召开正式会议,成立宜昌外侨委员会,推举阅历丰富并通晓汉语的卫察理为该会委员长。随后,在卫察理的主持下,宜昌外侨委员会开始与上海、汉口、重庆等沿江各地的商埠书信馆接洽沟通,以便中转和互递各自收寄的邮件。11月1日,宜昌外侨们自办的“宜昌书信馆”正式开业。

邮票亮相 屈辱留痕

    早在书信馆筹建之时,宜昌外侨委员会就开始物色设计人才,为即将营业的书信馆绘制邮票图稿,并寻找经验丰富的外国厂家着手印制。1894年12月1日,宜昌书信馆第1版普通邮票正式发行。这8枚邮票的面值分别为5毫银、1分银、2分银、3分银、5分银、1钱银、1钱5分银和3钱银。每枚邮票均标有中文“宜昌书信馆”字样,票面主图分别为1枚红棕色钱币、4枚淡棕色钱币、紫色篆书“宜昌”、蓝灰色八卦图、玫红色楷书“宜昌”、绿色雉鸡、浅蓝色水獭和大红色宜昌商埠地图。这套邮票上多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雕花、窗棂、边框等装饰,有的还标有“1894”的年份。邮票的印制规格为平版、窄边、石印,由日本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承印。第1版邮票上市后,供不应求,销量一时颇为可观。次年,书信馆又委托原印刷厂家重新制版加印第2版普通邮票,共计6枚,这一版对原来的部分版式略做取舍和调整,主要是个别邮票的颜色有所改变。1896年,宜昌书信馆又发行了5种改值邮票,如在1分银面值、主图为4枚钱币的邮票和3钱银面值、主图为宜昌商埠地图的邮票上加盖2分银字样。

    与此前发行的其他商埠邮票相比,宜昌书信馆邮票的设计更具地方特色,印制更为精美,十分耐看。细细品鉴这套邮票后,不难发现宜昌半殖民地的历史印记。列强对中国的文化特色、宜昌的地域特征研究颇深,如邮票主图上中国钱币、八卦图案、传统装饰的运用,以及宜昌代表性的动物雉鸡和水獭的选择。尤其令人感到屈辱的是,在主图为宜昌商埠地图的那枚邮票上,除用中文标出“长江”“海关”和“英署”(英国领事馆)等字样外,还在邮票左下角标有英文settlement(殖民)的字眼,这是清代所有商埠邮票中唯一的一款!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下令所有商埠的书信馆必须在1897年2月2日之前关闭。前后存续两年多的宜昌书信馆也不得不遵照执行。而宜昌书信馆发行的商埠邮票则成为列强势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泛滥的缩影和写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20日 总第320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