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大阅兵

1953年:崛起争先展雄心

作者:余 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5-22 星期三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年,新中国胜利结束了经济恢复时期的各项工作,并稳步地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全国人民感到欢欣鼓舞。

    这一年的国庆阅兵,朱德是最后一次任阅兵首长,阅兵总指挥也易人了。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使用的是苏联制造的“喀秋莎”火箭炮。35幅领袖画像,分组5个方队的群体方阵,创历次国庆典礼之最。

观礼台上“最可爱的人”引人注目

    10月1日,北京阳光明媚,蓝天如洗。新中国成立4周年庆典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上隆重举行,有50余万人参加庆典。

    这天黎明时分,浩浩荡荡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晴朗的天、朱红的墙、金色的瓦、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千万面彩旗,衬托着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显得比往日更加庄严和雄伟。

    天安门前宽阔的马路上,受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庄严肃穆,整齐排列;广场之上,少先队员、学生、工人、农民和各机关企业单位的队伍掩映在旗浪花海之中;在东长安街上,等待受阅的各种战车、炮车粉刷一新,各军兵种方队整齐划一、英姿焕发。欢乐的乐曲,在广场上空回荡。

1953年10月1日,毛泽东(右二)、刘少奇、张澜、周恩来等在天安门城楼上。新华社记者 侯 波 摄

    上午9时56分,毛泽东主席登临天安门城楼检阅台。此时,播放的乐曲停止,广场上立即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观礼台上有1万多名观礼者,他们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和朋友,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国庆观礼代表团,有工农业生产中的先进工作者、劳动者,有科学、教育、文艺工作者的代表,还有华侨回国观光团的团员,以及应邀前来帮助我国进行建设的苏联专家代表、各国使节和外交人员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祖国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节归国观礼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

    来自江苏泰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田春富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一等功,“9月27日上午,我们100多人的代表团乘坐的火车抵达北京。我们的心情真是太激动了,各界人士1000多人到火车站迎接”。田春富曾回忆说,能参加国庆观礼,十分自豪,“我们像孩子一样,激动得几乎跳起来,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花的海洋”。

    上午10时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祝典礼开始。全场肃立,军乐队高奏国歌,100门礼炮齐鸣28响。

    阅兵式开始。往年的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因病休养,阅兵总指挥改由副总参谋长张宗逊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张宗逊陪同下乘车检阅整齐肃立的受阅部队,并向官兵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其间,朱德不时以洪亮的声音向官兵们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官兵则响亮地回答:“万岁!万岁!万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第5次任阅兵首长,也是最后一次。

    阅兵后,朱德总司令登临检阅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给全国武装部队的命令。他号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军事戒备,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的军事科学和技术,学习政治和文化,锻炼体质,掌握新的战斗技术,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发扬英勇、机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为巩固国防、保卫祖国的安全而奋斗!”

气氛热烈而隆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发布完毕,阅兵分列式开始。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护卫着鲜艳的“八一”军旗,引导着受阅方队进入天安门广场。

    受阅的有南京军事学院、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信阳第5步兵学校、南京工兵学校、张家口通信学校、北京第6炮兵学校、第1坦克学校、大连海军学校、沈阳空军机务学校的学员,有第66军步兵第196师,炮兵第9师、第14师、第22师,高炮第66师,华北军区防空高炮第513团,坦克独立第1团,坦克第2师2团,骑兵第5师,探照灯第411团,公安部队第4团、第6团及空军飞行部队的官兵共有54个方(梯)队,其中地面方队48个、空中梯队6个,受阅人员共有10038人。受阅装备,有各种火炮144门,坦克、自行火炮67辆,汽车168辆,三轮摩托车165辆,军马770匹,飞机96架。

1953年10月1日,朱德总司令检阅探照灯部队。新华社记者 许 颖 摄

    走在最前面受阅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指挥员。

    接着是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高级步兵学校、步兵学校、通信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坦克学校、海军学校、航空学校方队。这些方队的学员都是祖国国防建设的骨干。紧跟其后的是公安部队方队,他们时刻警惕着,保卫国家的秩序、保卫祖国的各项生产建设的安全。

    天安门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百炼成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方队进入了天安门广场。这些人民子弟兵迈着坚定、威武的步伐通过了天安门。

    骑兵方队雄赳赳地过来了,整齐划一的黄色、枣红色战马威风凛凛地快步前进,引起观众们的赞叹。

    参加过这次受阅的骑兵战士乌嫩齐曾回忆说:“1953年,骑兵第5师奉命派一个团参加国庆阅兵。为了适应北京的气候和环境,高标准地完成任务,我们全团提前在6月初乘火车进驻北京德胜门外北太平庄,投入训练。我们团的战士都是蒙古族牧民出身,大家觉得能参加阅兵是一种殊荣。所以,官兵们每天都在烈日下艰苦训练,汗流浃背,但是没有怨言。”

    阅兵中,骑兵方队的全体指战员个个精神抖擞,威武严肃,手持军刀,寒光闪闪,人马峙立,雄壮凛然。整齐的方队在“向右看”的口令中,踏着《骑兵进行曲》的旋律英姿勃发地通过主席台。霎时,天安门广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紧跟骑兵方队之后的是炮兵方队。接着是汽车牵引着各种口径的大炮,拖拉机牵引着巨大的榴弹炮隆隆而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军史专家姜廷玉就1953年阅兵出现拖拉机拉炮这种有趣的现象解释说:“榴弹炮较重,也比较长,一般的汽车牵引不动,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重炮牵引车,所以就运用了一部分拖拉机来拉炮。”

    火箭炮兵方队过来了,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使用的是苏联制造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炮管平排车上,炮口指向远方,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

    在三轮摩托车组成的摩托化步兵方队和坦克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受阅的空军喷气式轰炸机群、战斗机群(是刚从抗美援朝前线胜利归来的英雄空军第12师),从天安门上凌空而过。

    军乐团高奏乐曲,最后列队走过检阅台前,结束了历时65分钟的阅兵式。

突出经济建设主题

    阅兵式结束后,首都群众举行了游行活动。

    由1300名铁路工人组成的仪仗队,抬着巨大的国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金色字标,高举600面红旗进入天安门广场,队伍庄严气派,使人们的眼前为之一亮。紧跟其后的是分为5个方队的“领袖画像”队伍。这个群体方阵,共有35位领袖的巨幅画像,分组5个方队,创国庆典礼之最。

    1953年10月1日,抗美援朝战争中凯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国庆节归国观礼代表团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 摄

    在人们为领袖画像欢呼时,由1万名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组成的少先队员队伍,通过天安门前,他们高呼:“和平万岁!”“祖国万岁!”“毛主席万岁!”无数洁白的鸽子和彩色气球从孩子们的手中升向天空。

    这时,两名少先队员跑上天安门城楼,向毛泽东主席敬献鲜花。摄影师齐观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远远地看见从少先队员的队伍里跑出两个手捧鲜花的孩子。两个孩子一路小跑穿过了金水桥,向天安门城楼跑来。几分钟后,他们先后向毛泽东献花,齐观山抓拍下了这一瞬间。

    来献花的戴着红领巾、留着大长辫子的小女孩叫张筠英,9岁,是北京市东城区培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毛泽东问她:“是国庆节好还是新年好?”张筠英说:“国庆节好!”毛泽东又问:“为什么国庆节好呢?”张筠英仰起头说:“国庆节能见到毛主席!”毛泽东听后慈祥地笑了起来。

    那个小男孩叫王小怀(后更名王晓怀),11岁。他曾是延安第二保育院里的孩子,战火中乘“马背摇篮”,经历了2000里小长征,1950年进入北京育才小学一年级读书,是全国第一批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学生。1953年,他曾代表北京少年儿童给抗美援朝首批归国志愿军献花,他没有想到国庆节时,自己又能光荣地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登上天安门城楼,给毛泽东主席献花。1962年,他进入第四军医大学,从此成长为一名军医。

1953年,国庆阅兵式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伞兵部队。新华社记者 许 颖 摄

    献花后,两名少先队员都站在毛泽东身边,和他一起观看游行队伍。齐观山则端着照相机站在他们旁边。不一会儿,张筠英看到游行队伍中有个活动的火车模型,就赶忙指着模型告诉毛泽东主席:“您看,那个模型还冒着白烟呢!”毛泽东俯下身子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答应着:“看见了,看见了!”见此情景,齐观山赶紧抓拍了下来。

    整个游行队伍突出了经济建设主题,尽管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没有从朝鲜全部撤离回国,游行队伍中还有欢呼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致敬的标语,但明显比1952年少多了。这一切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正在逐步转向抓紧生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做充分准备。

    14时15分,国庆节庆典结束,仍有许多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着继续歌唱欢腾,经久不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5月17日 总第3374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