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铸忠诚 担使命显风骨

作者:郑泽隆 赵修磊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7-02 星期二

    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浙江杭州,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起草地,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法治建设的红色基因。为了追寻和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了解和铭记那段特殊历史,参加广东省委办公厅在浙江大学举办的2019年第一期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学员来到西湖边一幢依山而建的青灰色二层小楼——“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瞻仰旧址、追忆伟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近距离感受宪法精神,探寻记录中国法治的红色基因和共产党人的初心。

    一段宪法草案诞生的历史记忆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制定宪法。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亲自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杭州度过了70多个日夜,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陈列馆内,面对65年前起草宪法草案时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记录视频、手稿实物等,我们切身感受了宪法草案的产生经过,了解到更多宪法制定和实施背后的故事。

    陈列馆由序厅、复原陈列厅和主题陈列厅3个部分组成。序厅主要有毛主席坐像和浮雕墙,序厅墙壁上镌刻着毛主席来杭州途中所说的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复原陈列厅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主要由会议室、会客厅、主席办公室、主席休息室等组成。主题陈列厅讲述了“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毛主席主持“西湖稿”起草、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人民的宪法”获全票通过、“五四宪法”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全面实施宪法等“五四宪法”的诞生过程和深远影响。

    驻足观看,毛主席对宪法草案有关条款的批注和修改意见文稿、毛主席工作时的珍贵照片、宪法草案起草小组与中央的来往电报、宪法草案修改稿、开展宪法草案大讨论时各地提出的修改意见、资料等档案资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解说员介绍,毛主席亲自领导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他参加了宪法草案各个章节、各个条款的讨论,并对有关内容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许多条款是毛主席亲自起草的,其中一些电报和信件手稿的落款时间大多在深夜两点。可以想象,当大多数人熟睡时,毛主席和宪法起草人员还在为宪法草案忙碌着。这些档案资料完整反映了“五四宪法”草案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公仆情怀,弥足珍贵。

    一部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草案

    在主题陈列厅展柜内,我们看到近代以来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宪法》,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的宪法,以及苏联、东欧等国家的多个宪法版本。从中得知,“五四宪法”草案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关于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在深入研究和比较国内外各种类型宪法基础上形成。它既不同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宪法,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宪法,而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的宪法草案。

    无论是宪法草案的产生过程,还是宪法草案的内容,都体现了人民在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展柜内一张张旧报纸、老照片将我们带回到65年前宪法草案起草和开展宪法大讨论的那些岁月场景。1954年6月,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全国开展了宪法草案大讨论,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1.5亿多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草案内容经过认真修改加以完善。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四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成果,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一座光辉里程碑。它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五四宪法”的通过与实施,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新纪元。现行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完善的一部宪法。

    一个弘扬宪法精神的重要平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内,有毛主席使用过的桌椅、书柜以及穿戴过的衣物,有泛黄的历史档案资料、鲜活的解说视频等。陈列馆通过展示一份份档案、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讲述宪法故事,让新中国首部宪法草案的光荣历史从档案资料中走出来,成为弘扬法治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这对增强全民宪法意识,让宪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宪法精神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陈列馆紧紧围绕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这条主线,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起来,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起草、讨论、通过和实施,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矢志不渝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修改宪法的真实历程和光辉业绩,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依宪治国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形象,使我们深刻领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更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档案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2018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看到许多记载着我们党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的历史档案,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为了不忘初心、坚持真理而来,我们的初心、真理就蕴含在这些档案之中。”革命历史档案对激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久奋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深刻领悟这次主题教育的特殊重大意义,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践行“五个坚持”,强化初心使命,锤炼更加忠诚、更加干净、更加担当的政治品格,在守初心中铸忠诚,在担使命中显风骨,在找差距中补短板,在抓落实中见成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广东省档案条例》规定要求,全面推进档案法治建设,切实承担起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好广东省委、服务好大局、服务好中心工作的高度自觉和内生动力,转化为落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际效果,发挥好档案在记录时代发展、赓续红色基因和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中的独特作用,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1日 总第339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