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上学路

作者:罗艳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20-08-06 星期四

    时钟马不停蹄地向前,生活的烟火、梦想的声音、奋斗的脚步从黑白印象到彩色布景再到3D演绎,70多载成就一部恢弘的中国大片。而我的舅公是这部大片的“总导演”,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硬汉,用最朴实的语言和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代人的上学时光鲜活在我的记忆档案里。一路风景一路歌,半生风雨半生情。

腾挪摔打的木屐队

    “华伢子嘞,去学堂啦……”素未谋面的外婆唤着舅公的乳名。打开时光档案——1956年,年仅7岁的舅公“迷迷糊糊”赶往草尾幸福东红教小学。

    “那年,我读二册,我们大队的学校是当地地主李家的宅院,木架结构的瓦屋,也很气派。一个大队一所小学,我们那个时候小学只安排四个年级,上午上学,下午劳动。最难忘的时光就是雨天求学。”舅公细细回味着,轻轻弹了弹指尖的烟头,继续吧嗒吧嗒着,过滤嘴香烟一圈一圈袅袅漾开,仿佛童年就在这缥缈云巅里穿梭。“要是黄梅季节,烟雨黏人,我就脚穿桐木屐,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与坑坑洼洼的泥泞路较劲。那时候,贪玩呗,一穿木屐,立马变得一本正经,烂泥服服帖帖,偶尔重心不稳,狠狠陷入‘孤脚’迷阵中。雨见机行事,围攻了一个又一个,不到两里的上学路,我们木屐队硬是从采蘑菇变成了打地鼠。 后来,我腾挪摔打的功夫见长,或许就是那时‘夯实’的吧。”

    舅公继续说,“下大雨,泥泞深,父亲总让我穿木屐;下小雨,穿油靴,母亲总会清理好。那时的木屐,多为两齿木屐,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年幼的孩童都对这徒步工具情有独钟,若是下雨,一去学堂,木屐便咯吱咯吱响个不停,你不知道,木屐在当时也是“奢侈品”,穷人家的孩子有时还赤脚上学;至于油靴,那也算是手工艺品了,你外婆用粗布做了鞋子,齐小腿肚的样子,搁在桐油里,泡了许久,晒干后硬邦邦的,可是防水防雨呀,一度成为令人艳羡的‘珍藏版’。当时,教书的女先生就特别喜欢穿油靴。”

    “舅公,那木屐,能穿稳当吗?当时公社小学离家远吗?”我好奇地问道。“木屐,穿得稳,关键看脚力。我们那时候上学,晴天还好,一到下雨,全是稀泥、淤泥路,木屐便披荆斩棘,贪玩的学伴老是捉弄我,每每得小心翼翼,不然,整个人都会变成‘小泥鳅’!你们,现在真是幸福呀,小车接,小车送……”

    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舅公们、太公们徜徉的上学路不再“深刻”,嘎吱嘎吱的木屐声已经远去,一深一浅的油靴也不复存在,风里来雨里去的绿蓑衣早已安放在参观橱窗内,可是舅公谈起他的上学之路,依然“深刻”。

风雨无阻的脚踏车

    “80年代、90年代,龙哥儿、凤姐们,上学就不一样啦!”舅公继续说道。“八形叉小学,你还记得吗?离我们群星大队七八里路,湖区的港子每一排都是一个样,齐刷刷的水杉,笔直而挺拔。你上五年级时候,乘船来过油库,辗转到八形叉小学,还一直埋怨路途遥远。后来,我为你表哥他们买了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后座还可载人,这样一来往返仅1个小时,甭提多方便了。就算风再大雨再凶,也风雨无阻。木屐也换成了套鞋,绿蓑衣变成了大雨衣, 烂泥路变成了石子路。” 舅公的话,不徐不疾,像一阵风,把我带到了记忆的深处。

    25年前,我刚上初中,离家十多里的团山中学,是我这个瘦个子每天都欣然光顾的,结伴而行的大多是村里同级的校友,天粉粉亮,出门;暮色降临,回家。不过,门前的石子路悄悄变成了煤渣路,偶尔几个油滑的小伙子赛车,借着月色,摇动清脆的铃声,夏夜的鸣蝉也来凑热闹。脚着黄胶鞋的中分头们,时而哼着郑智化的《水手》,时而双手叉腰玩转下坡冲锋。多少次梦中遇见黄胶鞋,踏着自行车绕过一段段斜坡,穿过一片片橘树林,在陶渊明的诗词里穿梭,在代数几何里沉浮……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我的梦,磕磕碰碰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晴天,黄胶鞋踩得呼啦啦直响;雨天,套鞋磨得刺拉拉叫,感觉像在狠狠蹬三轮。

    “两个轮子的时代走了,四个轮子的时代来了。那些可爱的娃娃们如今也有了娃娃,你说,快不快呀,燕儿!”舅公的一句话,惊醒了回忆中的我,没错,踩着风,踩着露珠,踩着太阳上学的路已经远去,但风景旧曾谙。

恣意洒脱的专车组

    “00后、10后,上学像是总统出访,有专职司机,有车队“导航”,更夸张的是我们这般老骨头还上赶子‘定位’,重回‘八路军’时代。你不知道,我们家小煜过生日,他妈妈便给他买了一双时尚的巴布豆皮鞋和一双七波辉的运动鞋,小家伙去年刚上幼儿园,好家伙,一下子居然收获了两份礼,甭提有多高兴。一上幼儿园,他便嚷着要穿新鞋子,我给他穿上运动鞋,似乎很有仪式感的,他就一蹦一跳地,五分钟便到了幼儿园,唱歌、跳舞、识字、画画、算术、演讲、主持、相声、钢琴、游戏,小家伙‘十项全能’,哄得我哟直开心!”

    舅公如数家珍,夸着孙子,满脸都是幸福。“是呀,现在的小孩是含着蜜长大的,上学不是乘公交,就是坐私家车。盛夏,坐公交,吹空调;寒冬,坐小车,开暖气。风和日丽、春和景明,有人接送;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也有人护航。简直就是恣意洒脱的动车组,全家大大小小围着他转。”我附和着,“如今,政策好了,1200户的小区都配建了幼儿园,‘足不出户’的学习时代到了,那种木屐斗烂泥、套鞋碾煤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啦!舅公,我们的小康日子越来越红火啰!”

    说着,说着,舅公手里的烟灭了,眉角扬起的浅笑,仿佛岁月深处抖落的惊喜,一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温暖着我。

    是呀,70多载,从踩着木屐到穿着胶鞋,从徒步行到私家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有力缩影。有道是,档案见证小康路,奋斗照亮青春花。

 
 
责任编辑:刘琛 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