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纪实手册

作者:张津友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2-10 星期四

    从20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开始,我就参与了农村的扶贫工作。我的扶贫纪实手册中详细记录了扶贫采取的措施以及农户脱贫的时间。

    一天,我打开书柜,将几本扶贫纪实手册按年代进行梳理,在翻看其中部分内容时,手册中记载的一件件鲜活的事例和一串串数字,令我感慨万千。这些不但是我的一些工作经历,而且从侧面见证了30多年来农村扶贫的艰辛路,是农村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现选择其中3本扶贫纪实手册,讲述其中记载的扶贫往事。

    打开第一本扶贫手册,其中记载的是1989年贫困户于化锋通过科技扶贫成为全县水稻高产大王的前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农民大多生活贫困,以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镇为例,那时全镇特贫户占30%左右。我就是那时被镇党委聘为合同制干部的,负责文秘工作。

    当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兴农”政策,引导农民尽快走上科技致富的路子。镇党委决定在宏伟村进行水稻大中棚旱育稀植栽培试点。

    当时,镇农业技术站站长王禹民主动联系帮扶50多岁的村民于化锋,党委派我配合站长做好文字记录。经王站长“诊断”,全村水稻低产的原因是立枯病和碱害所致。于是,王站长选择偏酸高岗地块设立育秧基地,苗床土经过消毒、调酸、施入农家肥制成营养土。于化锋在1000平方米大棚里按照技术要求科学育苗,终于解决了秧苗立枯病问题,激发了他应用新技术科学种植水稻的热情。

    王站长带领村民们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全部实行新技术,研发出适合本地的水稻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我同王站长吃住在村里,一干就是大半年。当年秋季,村民迎来丰收,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

    我的扶贫纪实手册中写有这样一段文字:“县科协聘请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东北农大的12位专家对宏伟村5000亩水稻进行测产,亩产560公斤,于化锋17亩水稻亩产高达806公斤,一举夺得全县水稻高产大王桂冠,受到了县政府奖励。”随后,我将宏伟村开发盐碱地种稻成果和于化锋个人经验写成新闻报道,并在多家媒体上发表。

    新科技推广普及加速了全镇脱贫致富的步伐。“全镇有7个村人均收入超千元,其中种植水稻的有5个村。当年有800多农户脱贫。”这些文字清晰表述了当时科技致富产生的巨大作用。

    翻开第二本扶贫纪实手册,其中详细记载了特贫户老英雄薛万库一家住上砖房的一段经历。

    2003年七一前夕,时任镇党委组织委员的我和韩副书记下乡慰问贫困党员,当我们驱车10公里来到坐落于地势低洼的宏合村四方七屯曾参加解放战争的老英雄薛万库家时,我们惊呆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81岁的薛万库,其老伴于20年前病故,长子于30年前患病离家出走,小儿子患病,一条腿萎缩,走路靠拄拐,患有精神病的儿媳妇抱着孩子在屋里屋外跑着嚷着。他家的两间小土平房已经严重倾斜,仅靠7根大木头支撑着,如果遇到大雨则会有坍塌的危险。

    我的扶贫纪实手册中写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全镇乃至全县最贫困的党员户。”我们当时都为戎马半生、荣立战功、放弃进城当干部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家乡的英雄的晚年凄惨生活深感痛心。

    “不能让老英雄流血再流泪。”我俩当时决定重点帮扶他们家。我们与村干部研究一番后作出了立即搬迁的决定,请他们暂时住在小学空闲的教室里,并联系民政部门实施特困救助,共同为老英雄一家购置了一套新建的60平方米的砖房。春节前夕,我和韩副书记再次踏进老英雄的家,看见室内炉火正旺,温暖如春,屋里存放着村里和爱心人士送来的吃的、穿的,还有一些日用品,村里还安排了专人照顾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春节后,我们又联系相关部门给他们一家人办理了低保和医疗保险,让老英雄的心中有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翻开近年来的一本扶贫纪实手册,因户施策、精准扶贫是我记载最多的内容。“精准扶贫让陆广发、彦秀珍两家过上了现代小康生活”这句话是我在2019年写的。从2016年年底开始,我配合县直单位一位领导帮扶宏昌村陆广发、彦秀珍两家。

    陆广发一家4口人,他和老伴身体患病,每年需要花费医药费2万多元,一家人全靠14.5亩承包田生活,居住的是D级土平房。彦秀珍,老伴贾才瘫痪多年,住的也是D级土平房。

    针对两家的特点,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将他们纳入低保,通过小额贷款抱团入股“鲶鱼沟实业有限公司”“大青山水稻合作社”,让他们享受固定收益。同时,给予部分资金鼓励支持他们发展庭院养殖,加上土地流转,这两家终于有了收入保障。

    接下来,我们重点帮助他们建新房。2017年,我们为陆广发家争取建房补助资金3.55万元,3个多月的时间建起了60平方米的彩钢、砖结构的新房。

    我的扶贫纪实手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2017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陆广发新房上梁封顶的日子,选择此日意欲‘六六大顺’。果然,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随着大地红鞭炮噼噼啪啪炸响,老陆看着红红的砖、红红的屋顶,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鞭炮声音停止,他突然对着帮扶干部连连拱手,说道:‘感谢共产党,感谢各位领导,你们帮我圆了多年的一个梦啊!’说完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为彦秀珍家建新房时遇到了一些小波折。贾才在世时老两口做梦都想住上新的砖瓦房,2017年年底,贾才过世,彦秀珍就不想建新房了。她曾对我们说:“给我一孤老太婆建房,白白浪费国家的钱,不值啊!”经过我们不断劝说,告诉她这是党和国家对贫困户的关爱。她终于答应了。

    2018年10月,48平方米的彩钢、砖结构新房建成。下面是我记载的当时的情景:“彦秀珍老人看见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时,开始乐呵呵,后来竟然放声哭了起来,她大声地说‘共产党太好了,我这个土埋脖颈的人今生今世能住上自己的砖房,这辈子值了!’”

    这两户于2018年秋季彻底脱贫。2019年初夏,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回访。我们看到,他们家里的电视、冰箱、电饭煲等一应俱全,他们喝着纯净的自来水,吃着自己种植的蔬菜,院里院外鲜花盛开,饲养的鸡、鸭、猪等给平静的小院增添了生机。

    从他们每个人舒展的眉宇间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得很幸福。我将这些变化都写进了我的扶贫纪实手册,真实记录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扶贫政策取得的成效,以及脱贫后农民无比喜悦的心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2月3日 总第361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