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带我融入扶贫

作者:张吉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1-14 星期四

    晨光熹微,空气微凉。在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教研室门口,大家整装待发。今天是2019年4月9日,我们的目的地是白河县麻虎乡松树村,那里之前是白河县老干部工作局的包建村,现在由县教研室接手。老师们第一次进村入户,几分新奇、几分忐忑。

    从宽阔平坦的国道到蜿蜒崎岖的村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松树村村委会门前。这是一座综合办公楼,一楼是一所初小,有两间教室,几个孩子正在大声早读。旁边是村卫生室,门前有许多老人在排队体检。院子里,嫩绿的柳枝在微风中摆动,鲜艳的国旗在晨雾中飘扬,一只大黄狗悄悄地趴在碧绿的花坛边。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三楼的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旁是整面墙的档案柜,柜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精准扶贫档案,柜门上贴着分类标签,使得这间会议室看起来更像档案室。简短的会议之后,我找到自己负责的那几个贫困户的档案,厚厚一摞,翻开来看,有家庭基本信息以及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各类资料,还有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合影。有了这些档案,我很快就对几个贫困户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仿佛未曾相见就已经“认识”他们了。午饭后,我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提上沉甸甸的档案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出发了。

    侯阿姨家离村委会很近,我拜访的第一户便是她家。之前看过档案,知道侯阿姨已经83岁高龄,唯一的儿子去年去世了,她现在的住房紧挨着女儿家,日常生活由女儿照料。来到门前,老人正佝偻着背坐在门前的凳子上剥蒜。我们聊了会儿天,对她的生活现状和健康状况有了更多了解,老人连连对我说:“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我有吃的,有穿的,看病都不用自己花钱。”我问起侯阿姨家的档案在哪里,她蹒跚地向屋里走去,我也跟了进去。屋子不大,中间有一张烧柴火的取暖桌,墙角有个小小的灶台。床靠墙放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她从床头柜里拿出一个袋子递给我,说:“这就是户档了。”我认真填写了入户走访记录,又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写在一张纸上并放进袋子里,叮嘱侯阿姨道:“以后有什么事儿可以给我打电话哦!”

    杨大哥住在公路边的小区里,家里有四口人,分了这套近100平方米的安置房。他患了尘肺病,不能干重活,还得常年吃药。妻子去天津打工了,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在麻虎初中上学。孱弱的他在家养病,顺便照顾小女儿。村里考虑到他家的实际困难,给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每年有五六千元的工资收入。这些都是我在档案中了解到的信息。走进他的家中,却闻到一股怪味儿。客厅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但是茶几上油腻腻的,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灰。沙发上堆着脏衣服和抹布,还有穿过的袜子。我走过去打开窗户,又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厨房的水池里放着用过的碗筷,案板上放着半碗吃剩的酸菜,卧室的床上堆着厚厚的棉被,床底摆满了鞋子,靠墙的桌子上堆满了衣物。虽是第一次见面,我还是忍不住对他进行了一番说教:“每天上午要把门窗都打开通风”“没用的东西要及时扔掉”“屋子里要经常打扫,灰尘太厚对身体不好”“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尽量少吃腌制的酸菜”……真心希望下次再来时,能看到一个窗明几净的家。

    黎叔家稍远一些,步行过去用了半个小时。六七十岁的老两口住在异地搬迁的平房里,门前是一大块菜地。看到我们,正在挖地的黎叔提上锄头笑着回来了。屋子里,阿姨坐在小木桌旁,旁边靠着拐杖。她去年冬天突发脑溢血,已偏瘫大半年了,现在行动不便,话也说不利索。中堂里有一个崭新的电视柜,墙角处放着一台冰箱。蓝色的精准扶贫档案袋挂在墙上,非常醒目。小小的厨房里锅碗瓢盆摆放有序,不大的卧室里仅有一张床和一组衣柜,却都很整洁。我夸家里收拾得干净,黎叔骄傲地说:“都是我女儿弄的,她家离这儿不远,每天回来给我们做一顿饭,还收拾屋、洗衣服。”老人家有低保金、养老金等补贴,又有女儿就近照顾,生活基本无忧,真好!

    阮喜是个五保户,被安置在原址修建的搬迁房里。他的妻子孩子在多年前相继去世,他也因此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从此不与人交流,不换洗衣服,更别说打扫卫生了。一大间房子里,有锅灶案板,有柜子板床,只是都被油烟熏成了黄褐色。听村干部吴主任说,几次把他送到养老院,他都跑了回来。难得的是,他能自己做饭吃。村里找的监护人是他的侄子,吃穿用度都帮他张罗,又有哥嫂在对门儿照应着,也算周全。当我问起他的户档时,吴主任说:“已经补了几次,都被他引火了。我抽空再复印一份,放到监护人那里。”吴主任带着别的老师继续走访,我走进附近的商店,买了一桶油、几袋盐,还有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给阮喜送了过去。

    如果没有参与扶贫工作,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老弱无依、贫病交加,是精准扶贫让他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了极大改善。我深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在档案里添上几笔。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对于有能力的家庭,我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改变观念,改变习惯,树立信心,寻找门路,逐渐摆脱贫困。对于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我会多关心常关注,让他们感到人间值得。

    我知道,“精准扶贫”这个词汇终会成为历史,这些扶贫档案也终将被尘封。但是,这一份份珍贵档案既是扶贫工作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祖国记得,人民记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月11日 总第362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