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开辟中国革命新天地的颂歌

作者:李 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25 星期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代诗词巨匠。毛泽东诗词展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豪迈的民族气魄,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其中,《西江月·井冈山》是记录井冈山斗争的史诗华章,它以诗情画意的笔触描绘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黄洋界保卫战,表达了正义必胜、人民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颂了星火燎原的井冈山道路。

红旗插上井冈山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为只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无法攻占国民党军队强固设防的湖南长沙,遂及时决定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焕然一新的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脚下茅坪一带。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大革命时期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群众基础较好;当地的农民武装首领受过大革命的洗礼,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地处两省边界,距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比较远,加之湘赣两省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敌人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因此,毛泽东选择在这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并要求工农革命军改变过去只顾打仗的旧传统,规定部队必须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逐步形成。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民军陆续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之后,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下辖6个团。其中,由南昌起义军余部组成的第二十八团,由湘南宜章农民军组成的第二十九团,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的第三十一团,由袁文才、王佐部队组成的第三十二团,留在井冈山;由湘南郴州、耒阳等县农民组编的第三十团、第三十三团,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此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以罗霄山脉中段为根据地,发动群众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向北发展,向南游击的方针。“朱毛红军”的会师,进一步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频繁对根据地发动军事进攻。1928年2月,赣军第二十七师杨如轩部以一个团和两个营,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进剿”;4月下旬,第二十七师的两个团,发动第二次“进剿”;5月中旬,第二十七师和第七师、第九师各一部共约5个团,发动第三次“进剿”;6月中旬,第九师杨池生部和第二十七师共5个团,发动第四次“进剿”。毛泽东、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在这一军事原则的指导下,敌人的屡次“进剿”均被我军胜利击退。根据地军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

    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范围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3个全县,遂川县北部,酃县(今炎陵县)东南部,以及吉安、安福县各一小部,割据区域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共65万。

力持异议挽狂澜

    正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机勃勃地进入全盛时期时,一个沉重的打击突然到来。1928年6月,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的中共湖南省委,在给湘赣边界特委及红四军军委的指示信中,要求“四军须集中力量向湘南发展,与湘南工农暴动相一致,进而造成湘南割据,实现中央所指示的割据赣边及湘粤大道计划”。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正处在暂时稳定时期,湖南的国民党兵力又比江西强得多,红四军向湘南进军显然十分不利。毛泽东决心力持异议。6月30日,他在永新县城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委和永新县委联席会议,决定红四军仍应继续在湘赣边界各县作深入群众工作,建设巩固的根据地。

    蒋介石对赣军四次“进剿”井冈山均告失败极为不满,于是,又令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联合对井冈山进行“会剿”。7月上旬,第一次“会剿”发动。红四军计划分两路反击:由毛泽东率红三十一团对付即将进入永新的赣军;由朱德、陈毅率军部、红二十八团和红二十九团,乘湘军进入江西、后方空虚之际,直取湘军后方的酃县,威逼茶陵,迫使湘军回援其后方,达到目的后回师永新,同红三十一团一起对付赣军,以彻底粉碎这次“会剿”。

    7月13日,红二十八团和红二十九团攻克酃县县城,14日,国民党湘军被迫撤回茶陵,退出“会剿”。朱德、陈毅欲按原计划返回永新,但随军行动的中共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却一味坚持执行省委向湘南去的决定,乘红二十八团和红二十九团占领酃县、毛泽东等远在永新的机会,附和红二十九团(成分主要是湘南宜章县的农民)不习惯过山上的艰苦生活、逃避斗争、想回家乡的情绪,把大队拉向湘南。最终,导致红二十八团也被迫南下。这两个团到湘南后,攻打了郴州,先胜后败。红二十九团溃败后,或被消灭,或自行散回家乡,余下百人,编入红二十八团,撤往桂东。

    同时,国民党军队乘红四军主力远离井冈山根据地之机,发动猛攻,焚烧房屋,屠杀群众,湘赣边界遭受严重摧残。据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这个时期要算是边界极倒霉的时期,割据的区域,只有井冈一块地方,宁冈也丧失了,山上是我们的势力,山下则为敌人的势力。土豪劣绅乘机报复,残杀焚烧,逼债收租,一时闹得乌烟瘴气。恰恰那时割禾了,我们分了田的地方,到此时农民要收获的时候,忽然失败了,分了的田都不能算数,真是无可奈何。当时有一句口号,‘农民分田,地主割谷’,真是太不值得。我们别的军事上政治上的失败都不算事。只有分了田而农民收不到谷,才是真真的大失败呢!”这次惨痛的教训,史称“八月失败”。

    红二十八团和红二十九团遭受失败的同时,毛泽东正在永新领导军民在缺兵少粮、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采取以逸待劳、四方游击等方式牵制敌人近一个月。得知红军主力在湘南失败,毛泽东立即决定留红三十一团第一营和红三十二团坚守井冈山,其率领红三十一团第三营到湘南接应红二十八团。毛泽东率军日夜兼程南下,于8月23日在湘南桂东县城同红二十八团会合。他见到陈毅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棋马上就得输,取得教训就行了。”红二十八团在受到挫折后,情绪低落,见到毛泽东率队来接十分高兴,有人说这是“第二次会师”。随后,红军大队在此举行前委扩大会议,决定返回井冈山。

    返回井冈山途中,毛泽东得知有些红军战士因为饥饿,吃了农民地里的苞米,迅速通知部队集合,就地对指战员进行群众纪律教育。他在一块竹牌上写道: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苞米吃光了,违犯了纪律,现在把两元钱(光洋)埋在土里,请收下。

黄洋界上炮声隆

    8月下旬,得知毛泽东和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国民党军趁机围攻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30日,敌人向黄洋界发起进攻。

    面对严峻形势,红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会同党代表何挺颖召开会议,决定坚守井冈山。朱云卿为了集中优势兵力防守大本营,动员所有军政干部和群众,与红三十一团共同修筑防御工事,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一个昼夜就修筑起竹钉阵、篱笆墙、射击阵地等五道防线。根据朱云卿的部署,黄洋界哨口将是消灭敌人的主战场。因此,由他和何挺颖率主力部队红三十一团第一营把守,红三十二团则负责把守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四个哨口。

    红军利用黄洋界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作战,接连打退敌军4个团兵力的多次进攻,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眼看子弹即将用尽,敌军还没有撤退的迹象。关键时刻,战士们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击中了敌军冲锋密集区。同时,隐蔽在附近山上的大量群众摇旗、呐喊、吹号、在铁桶中点燃鞭炮。一时间,冲杀声、冲锋号声以及铁桶鞭炮发出的“机枪声”铺天盖地,营造出漫山遍野是红军的假象。吓破胆的敌军指挥官误以为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军主力已回(9月26日,毛泽东同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立刻命令部队撤退。最终,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危为安。

《西江月·井冈山》

    听闻这个喜讯,毛泽东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其中,“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单刀直入展现山地保卫战战火纷飞的现场,“旌旗”“鼓角”排比连用,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战斗气氛;“在望”“相闻”两个动词令人放眼战场,耳闻杀声,有居高临下之感,威武雄壮之中透出几分沉着镇定,预示此战必胜。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这种敌众我寡的被动局面,“我自岿然不动”说明了在严峻形势面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早已森严壁垒”说明了黄洋界的地势险要,它作为进入红军指挥中心茨坪的必经之地,设防之严,自不待言。毛泽东将“壁垒森严”改为“森严壁垒”,除对仗需要外,将形容词变作动词,更加突出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早已”二字说明红军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更加众志成城”彰显了红军的精神力量,一座攻不进、打不破的铜墙铁壁便岿然屹立于敌人面前。“炮声隆”与前文“旌旗在望”“鼓角相闻”呼应,仿佛真的看到了红旗招展,听到了战鼓声声,嗅到了浓浓火药味。“报道敌军宵遁”与“我自岿然不动”互为因果,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我军之英勇和敌军之胆怯,让人不由联想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

    《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明明是在赞扬黄洋界保卫战,为什么要以“井冈山”为题?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向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给出了答案:“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并将该战称作“井冈山一战”,说“八月三十日井冈山一战,湘敌始退往酃县。”1960年,陈毅跋《西江月·井冈山》写道:“此词表现出我军以少胜众,不可震撼的英雄气概。是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有扭转战局的作用。”可见,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天地,这是毛泽东颂赞它的根本原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22日 总第407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